“一位农民准备借助一条小船过河,旁边有一只狼、一只羊和一棵白菜……农民要怎么过河呢?”支教老师任泽霖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,讲起趣味数学课。这是扬州大学反哺实践团队第12次到贵州开展支教活动的场景,也是团队第4年到猛者小学支教。今年暑期伊始,反哺实践团队指导老师、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方晓敏带领22名志愿者深入大山,将特色支教搬进山区课堂。
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柏果镇,位于盘州市西北部,距扬州大学1900多公里,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挡不住反哺实践团队的初心,团队将原定支教计划转为线上远程教学。今年7月11日,22名志愿者再次踏上前往贵州的火车,奔赴盘州市柏果镇。
“水肿,晕车,拉肚子……长时间的硬座,逼仄的空间里我们的腿脚无法伸展,一路上大家都靠泡面支撑,但我们充满期待。”队员徐忘言说。行程中,团队尽量节省开支,主动选择全程34小时的火车硬座前往六盘水,就为了将更多经费省给山区的孩子们。“不少同学还在火车上备课,创新型课程增加了备课难度,他们笑着对我说‘这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学到更多’。”方晓敏告诉记者:“同学们艰苦朴素、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也对这次支教充满了期待。”
今年当地共有近百名留守儿童报名支教课堂,反哺实践团队准备了18门课程,实践时间20天。要在20天内带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与体验,对支教队员们是个不小的挑战。“我想带他们走出山区,点亮孩子们心中的梦想,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有海,有草原,有更多美好的事物。”徐忘言说。
在六盘水柏果小学的课堂上,队员杜珊开设了一堂特殊的两性知识课,以趣味小游戏开场吸引孩子的兴趣。杜珊说:“在山区与性相关的话题很少被提及,重男轻女现象依然明显,留守儿童家庭成员缺陷,对于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有一定影响,我们希望通过这堂课能让孩子们正确认识两性问题。”
为引导山区孩子成长健康成长,该团队不仅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、古琴、应急避险等多种课程,还创新将课堂搬到室外,举办趣味运动会、消防演练等活动。队员孙嘉瑞告诉记者:“除了教授孩子们课本上的知识,我们也有责任为他们带去更多精神‘营养’,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。”
为何要坚持12年,方晓敏表示,反哺实践团队对贵州有着不一样的感情,“12年前扬大贵州籍学生雷彧组建反哺团,反哺家乡教育事业,近年来团队不断扩大,队员从贵州籍学生扩展到全国各省的学生。12年‘饮水思源,反哺归土’,每个队员都能为孩子们点亮一束光。”(通讯员 卜子怡 中国教育报-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李大林)
本文转载自中国教育新闻网,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,如有对您造成影响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!